本文目录一览:

古诗《锄禾》还是《悯农》?

《悯农》和《锄禾》本质上是同一首诗,都是李绅所写。具体说明如下:同一首诗:实际上,《锄禾》是《悯农》二首其一的首句前两个字。这首诗的全文是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

课本中的《锄禾》是在1995年改为《悯农》的。时间节点:1995年,这是《锄禾》被更名为《悯农》并应用于课本中的时间。诗歌背景:《锄禾》是一首描绘农民辛勤劳动景象的唐诗,作者有争议,一为唐代李绅,也有人认为是聂夷中所作。

综上所述,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《悯农》。语文课本将诗题改为《悯农》是正确的,更符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诗的主题。同时,这也提醒我们在编辑和出版古籍时要保持严谨性,尊重历史事实。

古诗是《悯农》。以下是关于《悯农二首》的详细信息:作者:唐代诗人李绅。内容: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,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困苦的现实问题。其中第二首诗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

主题不同、情感不同。《悯农》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,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田间的辛勤劳作,《锄禾》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,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耕耘的场景。《悯农》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的艰辛生活。《锄禾》强调了农民的辛勤付出和艰苦生活。

悯农诗句里表示辛苦的是哪一句啊?

1、悯农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,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。其中,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这句诗,描绘了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辛勤劳作,汗水滴入泥土,而碗中的米饭则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。这句诗通过对比,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之心。

2、悯农(唐-李绅)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 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[注释]悯:怜悯。 锄禾: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。[简析]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,劳动果实来之不易。 第二句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”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,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,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,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。

3、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《悯农二首·其二》,全诗为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。诗句含义: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”描绘了农民在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,依然挥汗如雨地劳作于田间,锄去杂草的场景,生动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与不易。

《悯农》的全部古诗

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诗人生动地描绘了农民的劳动场景,用“种”与“收”对比,以“一粒粟”化为“万颗子”,展现农夫辛勤劳作的情景。诗中“四海无闲田”反映了土地的充分利用,而“农夫犹饿死”则揭示了农民的悲凉境遇。《悯农》其二 李绅 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

《悯农》唐代:李绅 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释义: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,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。普天之下,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,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。《悯农》唐代:李绅 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

农夫犹饿死的古诗是《悯农》。《悯农》是唐朝李绅的诗作。全文如下: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该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。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,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、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。

悯农二首 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 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其二 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 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悯农 其三 垄 上 扶犁儿 ,手 种 腹长 饥 。窗 下 织 梭 女 ,手 织 身 无 衣 。我 愿 燕 赵 姝 ,化 为 嫫 女 姿 。